本報記者 王燁捷《中國青年報》(2014年12月18日03版)
  上海虹口區青少年活動中心,教師桑春波正帶著一群小學生上“活字印刷課”。一枚枚個頭與小學生們齊高的活字字模,成功吸引了孩子們的註意力。老師在臺上講,臺下的孩子們圍著字模坐成一圈,東摸摸、西瞅瞅。
  臨到結束,孩子們用墨水和刷子在扇子和宣紙中刻印出滿滿的祝福語。上完課,還有一個學生固執地留在現場研究字模,全然不顧身後坐著的一眾來自全國教育系統、文物系統的聽課老師。
  這是國家“指南針計劃”日前舉辦的一堂展示課。2012年2月,“指南針計劃”正式落戶上海虹口區進行試點。時間倒推到2009年,中宣部、國家文物局等10部委一同成立“指南針計劃”專項領導小組,這是一項以挖掘和展示中國古代文明創造價值為主體的青少年教育項目。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這天專門把全國各地十幾個省市文物局的局長、副局長都叫到上海開會,“大家一起研究一下,怎麼把博物館資源變成真正有用的教育資源,而不是搞一場活動,宣傳一下就算了!”
  看到孩子們對活字印刷術表現出的濃厚興趣,宋新潮頻頻點頭。他說,傳統文化的展示、傳播如何讓孩子們“看得見、摸得著”一直是個難點,“中國文化的特點都寫在書上,幾代人傳承下來的東西,儘管是精華,但孩子們未必喜歡。”
  第一次去少年宮參加“指南針計劃”課程,新復興初級中學的學生洪天峰反覆問媽媽,“指南針計劃是不是就是CS(一種電子競技游戲,記者註)?教我怎麼瞄準、射擊?”後來,他當上了“印染工”、“陶藝工”,再後來,他被敦煌的故事打動了,專程到這個古代文明的發源地去學習了一回。
  中國青年報記者瞭解到,上海虹口區為國家指南針計劃專門建設了一個“專項青少年基地”,目前基地已開設了兩個“主題展館”和5大“體驗館”,分別是“天工開悟”中國古代創造發明展覽、“紙的文明”展覽和中國古代造紙印刷體驗館、中國古代陶瓷體驗館、中國古代染織體驗館、中國古代青銅體驗館、中國古代建築體驗館。
  該基地每周二至五下午對學校開放,每周六及暑假向社會開放。上海方面還為此配備了專門的指南針計劃師資力量。
  這是一項投入頗大、但成效“沒法說”的項目。據上海市虹口區副區長李國華介紹,上述基地已經在今年10月啟動改擴建工程,總投資達1.1億元。在原有的5大體驗館外,還將增設考古、天文、水利、敦煌文化體驗館,另有兩座展廳和報告廳。
  文博專家、北京大學教授杭侃把“指南針計劃”的實施比作是美國的“2061計劃”。美國的這項基礎教育改革計劃,制定於1985年,卻是一個為2061年哈雷彗星再次臨近地球做準備的計劃——投入大、時間長。“我們的博物館有那麼多資源,應該可以走出去,到孩子們身邊,真正讓博物館里的文博資源活起來。”杭侃說。  (原標題:如何讓孩子們“看得見、摸得著”傳統文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j43mjwlc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